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位置更加凸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将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柱,也是“兴文化”的必然要求。坚守文化自信,要以正确的理论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文化发展的细节实处,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对外交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兴文化”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广大人民群众更广泛更高质量的文化消费需求与现实中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丰富性不够之间产生的矛盾。一方面,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总量较为丰富,但有些文化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消费者的需求,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中西部与东部及沿海城市的文化消费差异较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存在着区域差异。为此,“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在以标准化为手段、以均等化为目标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在整合东西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多样化、特色化的文化产品的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通过“互联网 文化”的科技文化创新,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实现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文化生产方式。总之,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文化需求出发,创造条件,激发活力,生产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深厚的人民性、时代的先进性与历史的传承性,契合当今中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极强的凝聚力与引领力。“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更好凝聚起应对文化领域内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精神力量。“兴文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注重文化产品以文化人的作用,借助于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方式,培育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要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就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与公益性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消费主义冲击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功利化倾向与非功利化的人的审美要求之间的矛盾,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用新的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以国际视角和全局视野看待文化建设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地域概念与边界壁垒被打破,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西方话语霸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为本土文化争取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要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应当担负起的重大使命。
在对外文化传播交流上,“兴文化”就是要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要努力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国故事能否讲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开,关键要看我们的话语外国人是否愿意听、听得懂,入脑入心,引发共鸣。要充分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特点,充分考虑海外受众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了解外国受众的喜好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采取差异化、定制化的传播手段,实现传播话语的转换,实现中国故事本地化,真正把中国故事生动地讲好。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国际传媒网络和文化传播模式,着力统筹政府各部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举措鼓励并调动社会组织、研究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民间团体的参与;运用大数据,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在走好融媒体发展道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同时,更加重视非专业性的传播媒体、新兴媒体及其他人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渠道;完善内容供给,提供融合中国视角和国际视野的高品质产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传播。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合情